3118云顶集团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红木家具行业要跨界?“左右逢源”才是新境界
信息来源:东阳3118云顶集团官网家具有限公司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9-03-19

跨界,从材料入手

水、木、金、火、土,五行,中国人是一个历来十分看重物料、讲究材质的民族,对于木质材料,尤其对于“实木”情有独钟。因此,派生出“实木家具”、“红木家具”之类的洋溢浓郁情感色彩的行话和专有名词,在所谓“实木家具”这一领域,特别是在传统家具(包括红木家具)这个相对“小众”的家具领域,世人对于传统样式与器具造型、体量的迷恋,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甚至于到了无以复加地步。

红木家具业界这些年确有些材料方面的跨界探索与尝试,从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出发,人们从红木材料与贵重金属铜材找到了两者之间的材质跨界契机,从而寻求珍稀木材与古朴青铜(包括黄铜、紫铜、乃至白铜)之间某种相得益彰的契合点。如此这般的跨界互动、交融,使得铜材配件的装饰之美在古色古香的传统红木家具的构成、组合中焕发出亦古朴、亦时尚的创新美质。

无独有偶,陶艺之美与木质的温润,在跨界的材质互动交融中,同样具有妙不可言的生动表现。青花瓷这类陶瓷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与木质器物的互动跨界融合中大放异彩。这种“瓷”与“木”的跨界“对话”,看似传统、古朴,其实,并非古已有之。其艺术新意在于借助于实木家具这一文化载体,尽显木艺、陶艺之能,将两种艺术门类有机嫁接、融合,并发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包容,相得益彰的艺术极致。

如果说,诸如此类的跨界是从材料、材质入手,当属艺术造型范畴的跨界。从属于艺术形态及其表现形式上的跨界突破,由此实现对于改变固有形制、固定模式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对此,应当予以充分肯定。那么,在“铜”与“木”,“木”与“瓷”的跨界“对话”中,人们不也欣喜地洞见:国宝级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借助于明清传统家具这一物化的文化艺术载体,得以在新世纪焕发出不同凡响的时尚魅力。


跨界,敢于无中生有

跨界,事实上,它为“无中生有”创造了一种契机,找寻到了“创新”的可能性。就惯性而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通常是不同的艺术门类或者不同的文化品种),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并无关联中找寻到某种造物主安排的“关联”,并且,秉持着一种对于艺术探索,对于文化溯源的执着与韧性,敢于力排众议,别出心裁,甚至甘冒“牵强附会”嫌疑之的风险,勇于在跨界中创新拓荒,有这样不断践行跨世界实战,才能走向成功。善于在拓荒跨界中愉悦自己,惠及众人。

按照传统的惯性思维,红木家具的匠人们除了在器形和器物的形制上下足了功夫之外,其外在的精雕细刻上也会下足功夫。然而,对于器具、器物的功效(有啥好处)却缺乏必要的关注度,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欠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研究与执着,而我们跨界进程中的“无中生有”(即创新),断然不会仅仅满足于“从无到有”,满足于低水平的重复,而在于高质量、高水准的“绝无仅有”,要追求石破天惊的“无中所有”。

跨界,在于另辟蹊径

近年来,红木家具业遭遇了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人们都深切地感受到家具制造业的“不景气”,以及实体经济的战车举步维艰,家具生意难做似乎难以为继。人们所熟知的智能订制家居,不仅“打劫”了板式家具市场,与此同时,也神不知鬼不觉地“侵吞”了家装板块,巧夺天工地市场跨界,从而发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动力的全方位集团冲锋式攻击,并美其名曰地以“全屋定制”、“智能家居”的旗号统领了市场,从而奏响家居文化主战场的全面胜利的凯歌。

所谓市场蹊径的寻求与开辟,正是通过主动“跨界”来实现的。

跨界: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互动红木家具业界以及传统家具制造行业,历来过分看重材种树木的物种。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器物和具体的物件,而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内涵成分,则有所忽视。在一味侧重形制,追求形似的惯性思维支配之下,往往忽略了事物的理性内核与器物的文化根基,忽视对于精神支柱深层次理解。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在于理性的感知。世间万物必须敬畏大自然,遵守相敬、相亲,互为相生处事原则,和谐、友好、互利、互惠,才有可能达成对艺术的美好追求、形成的共识。也才有可能从中有所悟道,对于真、善、美有所领悟,而正是基于这种领悟能力,才能引领人们步入艺术、审美境界的理想殿堂。

在现今这个“见物不见人”的现实社会,唯财是举的价值取向,“孔方兄”主宰一切的世风,似乎不可一世。但是,“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尤其弥足珍贵。或许,我们处在社会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跨界中更要注重“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转变中。娴熟地运用市场杠杆,精妙地把握这种互动、互换、共生的辩证关系。从而达到完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谓理想境界,就不能仅限于“就事论事”,尤其不能“为艺术而艺术”,甚至,仅仅为了满足那些所谓“小众”的“占有欲”及其猎奇心理,而不惜以作贱艺术、糟蹋珍稀物料、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样,不但与健康的艺术和人类文明进步背道而驰,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共识所不耻。

今天,崛起的中国及其民众,正在从文化的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东方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正面临伟大复兴。跨界促进多元化物质的空前丰富;精神文明得以空前发展,而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补,协调发展,无疑将形成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良性循环。

跨界:聚焦供给侧

目前,中国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刻不容缓。企业作为供给侧一方,只有不断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传统需求,而是要以“无中生有”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商机,引领市场,引领消费,从而不断拉动内需,开拓创建新的需求和购销两旺的市场。而对于需求侧的客户、消费者而言,跨界,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倡导精神文明,致力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和艺术境界,让富裕起来的人民大众真正有足够的认知水平和美育修养来接受高雅艺术熏陶,并乐于且习惯于享受和消费高雅健康的文化艺术。乐于接纳钢琴、歌剧、国粹京剧(京歌)之类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消费。这就进一步表明,在跨界融合中,“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即皆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拳脚空间”,且有换位思考的腾挪余地,而不至于因循守旧、“固守城池”加高市场割据“老死不相往来”的落后局面。

跨界,要致力于“左右逢源”的崭新境界,即要做到得心应手,大可不必所有的“攻坚仗”都采取猛打猛冲,一味强攻“硬碰硬”,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所有的跨界攻坚克难,都应有“柔性化”思维,要倡导“以柔克刚”,善用“四两拨千斤”。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切忌“画地为牢”,不明不白就僵化了我们头脑,无形之中就捆绑住了我的手脚,令我们在人云亦云的口水沫中丧失了鲜活的个性,甚至完全失去了特立独行的存在价值。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人的情怀与正能量不可或缺,这两项一个都不能少。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以“无人机”、“无人驾驶”技术为标志的“智能化”、“人机对话”时代指日可待。跨界,不仅是揽瓷器活的金刚钻,更是跨越式发展的杀手锏。


400-106-7768